我不愛國,that's why我很“瀟灑地”跑去當外勞。
我不愛國貨,因為我總覺得它們不耐用。
我不愛看國產電影,因為它們往往存在著“文化差異”。
然而,Yasmin Ahmad的"Sepet"顛覆了我對“馬來西亞電影”的刻板印象。雖然打從那部片以後我再也沒有看過其他大馬影片。
Sell Out,本年度最令我期待的國產電影。Why?因為去年它在金馬影展上出了些“狀況”因而讓我這個對電影一點都不敏感的人開始關注起來。
這整個四月新加坡舉辦國際電影節,Sell Out在獅子國的101場,我去捧場了。而且還是冒著趕不上尾班車的險。楊導演,我真的給足面子了,啊哈哈哈哈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同事說,電影的前半部分有諷刺蔡明亮的嫌疑,特別有“愛情萬歲”的感覺。後知後覺的我不置可否,我對蔡明亮一向不感興趣。究竟是不是影射蔡明亮?很難說得上來。這或許只是導演對現實的反映,又或者他潛意識中是在針對某某某,很多可能性,我不做猜測。
我只能說,Sell Out是一部具高度諷刺的電影,而且無所不“諷”。你可以說他諷刺愛情,你也可以說他諷刺資本主義,你更可以說他諷刺政府、人格、電影人、專業倫理……
開場的偽導演訪問,似乎是導演本身的自我諷刺。對白說:“沒有一個正常人大白天走在路上無故唱起歌來”,所以影片中這位憤世嫉俗的導演瞧不起歌舞片。問題是,楊大導這部片穿插了很多的人物對唱場面。沒有"Sound Of Music"這麼感人,也沒有寶萊塢的華麗與夸張,但就是突兀中帶點淡淡的黑色幽默。我只能這樣說。插播一下,我其實挺喜歡男主角唱的"Money".
其實整個故事沒有太鮮明的主題和重點。我的感覺就是:支離破碎中又帶有結構,就好像是不斷地結構和解構。片子穿插“歌舞效果”也就算了,很多沒有點的“笑果”也讓我在大笑以後不知所以然。並不是每位大馬華裔導演都喜歡用這種手法拍戲,但不懂為什麼近幾年的片會搞成這樣。大概是中了周星馳電影的毒,又或者是用來麻醉大馬人(尤其是華人)對世俗不滿的一種方式。
讓我比較surprise的是女主角Rafflesia和男主角Eric故事線的轉折。Rafflesia會製作出像"死從口出"這種恨不得別人死的節目,就足以看出她不是什麼善男信女,只是為了爭取名利、收視率而把職業道德擺一邊的女記者。這就是Reality Show,新聞買點所在,我明白的。
Eric這個混血兒,傻得可愛。但是不幸被“分身”後,現實與夢想的兩個自我不斷在拉鋸著。夢想終究是輸家,那個秉持專業倫理的工程師黯然消失,剩下那個為錢而活的現實軀體。This is the reality.
Rafflesia和Eric都有各自的轉變,好像互換了靈魂,又好像叫醒了心中的另一個自己。看到最後,你才明白這是電影的重點。嚴肅的結局,讓我精神恍惚,一整晚失眠。
歡笑有時,悲傷有時;夢想有時,現實有時。
難以言喻的一種觀後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